人文宝地丨游了凡纪念馆 追循贤者足音
天津宝坻,添金宝地
识别右侧二维码
摄影/薛颖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,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。在宝坻,区委区政府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,弘扬袁黄(了凡)思想,为“北国江南、京畿重镇、人文宝地”不断注入源源动力。
一千多年前,这里响起“东寺晓钟”。
四百多年前,明万历年间,宝坻知县袁黄经常踏足这里,留下了善政贤声,流传至今。
2017年5月,修葺一新的大觉禅寺旧址上,袁黄(了凡)纪念馆开馆。半年时间,人们从宝坻的四面八方前来瞻仰,了解并铭记袁黄五载宝坻时光……人们从祖国各地前来探访,追慕中国第一部具名善书的作者,重读他的戒子文——《了凡四训》。今逢大雪时节,与友游览袁黄纪念馆。让灵魂靠近纪念馆的前世和今生,寻求远离尘嚣的一份宁静,追寻穿越四百载的足音。
古迹,比宝坻建县还早
总有这样一个地方,让人心心相念。
纪念馆像一坛醇香的老酒,引我穿行于老城东街长长的巷子,最终在宝坻电大院内见到她安详的模样。站在门前,不舍得一脚踏进去,仔细端详她的容颜。
古朴的青砖墙弥散着历史的气息,红木门仪表持重。整个建筑群占地15000平方米,坐北朝南,由向善堂、治心堂、省身堂三部分组成。而这三部分原身是大觉禅寺的罗汉堂和南北跨院。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,考证大觉禅寺始建于辽重熙年间(1033-1054)。原建筑布局由山门、钟楼、鼓楼、东西配房、大雄宝殿、罗汉堂组成,后有水井、禅堂。罗汉堂西侧设一跨院,内设两排房,为大觉禅寺的讲堂。罗汉堂东侧并设有接待室等。1932年6月11日,建筑学家梁思成一行三人从北平来到宝坻。在一家泉州旅店住下后,梁思成一行立即赶往西大寺。最后一天,梁思成等人又到东大寺考察,确认东大寺为辽代的结构。他在《梁思成文集》中留下了一张考察大觉禅寺的照片,从照片看,是一张明朝改建的罗汉堂,从而推断,1932年时大觉禅寺的大雄宝殿已不复存在了。
历史就是这样,总是夹带着遗憾。所幸,大觉禅寺最终没有灰飞烟灭,仰仗于不断的修复。金代张瓒的《大觉寺记》记载了大觉禅寺在辽天庆至贞元年间的建设情况。根据崇祯二年(1629)《重修大觉寺碑记》记载,明天启年间由住持僧河仑等营缮,历时三年。又根据罗汉堂前道光二十六年(1846)残碑记载,道光十六年、十七年、二十四年均对大觉禅寺进行过修缮。2016年,大觉禅寺修葺一新。罗汉堂即是现在的向善堂,沿向善堂正门西行十多步,矗立一尊石碑,碑上所刻文字为修缮大觉禅寺罗汉堂记,简略记述了大觉禅寺所建年代,历经的修复历程,用作袁黄纪念馆的年月日等等。使人一目了然,对眼前这个古建筑群的来龙去脉,有了一个大略的了解。
这里,回荡着袁黄的足音
每一个来纪念馆的人都会迫不及待。
迫不及待地想进入,想近距离地感知与抚触,平复一颗尘世躁动的心。推开罗汉堂两扇沉重的红木门,展现眼前的是一个小小的院落。三棵马尾松耸立,身上抖落的松针铺在脚下的鹅卵石上,给小院平添了几分诗意。一阵风儿吹过,几根松针在空中旋转,寻找一种最优美的降落方式。陪伴它们旋转和舞蹈的,是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质地清脆的风铃声。几番寻觅之后,终于发现,原来是向善堂檐下悬挂的风铎在响。风铎中的风锤是十字形状,风叶亦然是十字形状,借着风的流动,风锤和风叶叮当相撞,发出悦耳的音乐。单是站在院子里,看松针飘落,听风铎奏乐,便让人静心。
目光顺着风铎攀援,跃上罗汉堂的垂脊。但见两侧垂脊各有五只惟妙惟肖的小兽,给小兽领路的是骑凤仙人。古建筑将骑凤仙人排在首位,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。五个小兽依次为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,据说比被损毁的大雄宝殿少四只小兽。之所以少,因为罗汉堂为大雄宝殿的附属建筑。只是可惜,大雄宝殿不复存在,无从领略狻猊、狎鱼等小兽的风采了。
思忖间,见小院西南侧有一石雕,抬头上五个大红字书:东寺舍粥处。几步近了跟前,正文小字如下:民有菜色,有司之罪。今发谷为粮,就东寺煮粥,毋论远近,各得就食。日二次,到者各报名,每十人为一排……原来,正文为明朝万历宝坻知县袁黄的舍粥告示。纪念馆布局之时,立此舍粥石碑,一是为了纪念这位心装百姓疾苦的袁知县,二是留下了一个黄知县与数百年前东大寺有着深刻渊源的凭证。
大觉禅寺是当时宝坻最著名的佛寺之一,与广济寺并称东、西两大寺。大觉禅寺位于老城东街,为宝坻城最繁华地带,来往人流很多,灾年人们来县城避灾,包括乞请官府救济者,也大多流落于与县衙不远的东大寺附近,因此,袁黄选大觉禅寺为舍粥处也是最为合适的地点。袁黄在大觉禅寺舍粥,是至诚君子、慈心父母般的真挚行为。他不仅带头捐俸,还流泪行礼告诫管事人善待灾民,不得掺杂添冷水,并定立规章,让人们依序食用。袁黄以至真至诚之心在东大寺的舍粥善举,不仅救助了灾民,也被后世宝坻人所铭记。
拾级而上,推开向善堂的红木门,浓重的袁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
难忘,五载贤声说到今
一座和袁黄有着密切关系的古刹,被用作袁黄纪念馆,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。
进入向善堂,第一眼便见正中的袁黄塑像。挽着发髻的袁黄安详而坐,左手持一卷书籍,右手自然抬起,好像在和家人朋友倾心交谈。莫不是在谈他的《了凡四训》?塑像前是两排共四根抱柱,柱子上书写的是为纪念馆创作的对联。这样的对联在纪念馆四处可见,对联表现的内容和所在的展室相辅相成,比如刚才就见正门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:国有贤才落宝地,袁公风范昭后人。这是一幅对袁黄思想和精神高度概括的对联,具有统领的意味,与向善堂的格局相统一。屋内墙壁上的24块展板,是了凡先生年谱,讲述袁黄一生重要年份的经历、事迹和成就,可以从中了解袁了凡坎坷不平凡的一生,而在宝坻做知县的五年,是袁黄生平最辉煌的阶段。
谦恭地退出向善堂,跨过小院的西月亮门,需要再跨过一道月亮门才是南北配房。需要提及的是,两个月亮门之间的地带,南侧矗立一座石碑,石碑上刻《祭袁公了凡文》,北侧是一座雕像。雕像上袁公与一高僧谈经论道,与向善堂院内舍粥纪念碑作用相仿,都是袁公与大寺结缘的情景再现。数百年前,袁公已经将善德的种子播撒在大寺内,经过风霜雨雪的滋养和催生,尤其是近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培育、袁黄研究会的悉心浇灌下,袁公的善德种子已经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。站在第二道月亮门前,正对的又是一尊塑像。塑像为半身,凸显出着官服袁公凛然的正气。塑像两侧竹影扶疏,暗中契合了凡先生的气节。
北配房已更名为治心堂,主要介绍袁黄治政宝坻五年间的善政,由两幅大型壁画、两块大展板和若干小展板组成,配有大量说明文字和图片。展柜陈列的,为袁黄各种版本著作和相关书籍。“袁黄任宝坻知县期间,把‘为治致太平’作为治政目标,一心为民众求福祉,实施了多项兴利除弊的措施,使宝坻百姓的生计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,呈现了建县后少有的政通人和、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局面。面对宝坻地瘠民穷、弊政冗多的现状,袁黄实施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举措:减赋税,蠲杂差,清厂夫,免银鱼,汰冗员……多少积年的顽政痼疾被革除,宝坻贫苦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。而兴利以济民生,更是袁黄追求的目标。他根据宝坻低洼滨海的地理环境,兴修河道,疏导沥水入海;开垦荒地,使大片草滩变成良田;平治水田,把江南种稻之法引入宝坻;编著农书,将先进耕作技术传给民众;奖掖农桑,使百姓勤于耕织;兴教励学,使宝坻文风鼎盛;轻刑诲囚,使各自改过新生;施行教化,使士民重德知耻;扶危济困,上万人得脱灾厄……五年中实施了‘千般善政’。宝坻士民为这位建县以来最受称道的贤县令树功德碑,建生祠,用祭祀升腾的袅袅香烟回报他的德泽,数百年间不断传颂他的美名。”可见,袁公一生只为苍生谋。
南配房为纪念馆的“省身堂”,取自《论语》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用意仍在以袁黄修身的榜样力量激励后人。室内存有大量书籍,其中有宝坻广济寺特别赠送的袁黄当日倡议刊刻的全本《大藏经》。两壁为袁黄《了凡四训》手书屏条,及对联:千余日主政了凡常惠黎民福,数百载崇文宝坻犹存吴越风。配有木质桌案,可作小型会议、讲堂和研讨场所。
善文化,人文宝地的闪亮名片
馆内尽管人流不断,却没有人大声喧哗。所来之人,北到黑龙江,南到广东潮州,遍及神州大地。既有党政班子团队,又有专家学者团队,而更多的,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百姓。宝坻是天下第一善书《了凡四训》发源之地,大家来这里寻根,寻找传承家学、教子成才的方法,寻找教人立命、积善、谦德的品质,寻找以德治政的良策。听说天大自发组织六十人小组,来纪念馆参观后,将每个人写的学习体会结集出了一本名为《了凡四训学记》的书。
每日里负责接待八方宾朋的,是袁黄研究会的成员。袁黄纪念馆,是袁黄研究会研究袁黄文化的新阵地,在这里,研究会成员以志愿者的身份,为大家做解说,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了凡文化,做善文化的传播者。在这里,研究会成员潜心研究袁黄文化,将袁黄文化推向纵深。袁黄研究会成立几年来,编辑出版了《了凡四训》(书法版)、《宝坻政书》、《袁了凡思想文化学术论文集》等书籍;摄制了《袁了凡:修身积善四训教子》《了凡家乡行》等电视纪录片;建设了了凡广场、了凡治水、袁公南稻北种第一村、“袁公坝”旧址等纪念地;成功举办了颇具海内外影响的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;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袁黄文化进校园、了凡大讲堂、“家风村风大家谈”等活动。这一系列举措,使袁黄思想深入民心,成为“人文宝地”重要的精神食粮和道德风向标。
应该为研究会大大地点一个赞,从事这项工作,没有任何报酬,纯粹是从“心”出发,用实际行动践行袁黄文化。无疑,袁黄纪念馆的成立,助推袁黄文化研究和传承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前不久,宝坻一中成立了“了凡图书馆”,是袁黄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践。势必会起到丰富学校德育资源,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。从而引导师生培育积德行善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心态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道德观和价值观。十几天前,浙江嘉善、天津宝坻、江苏吴江三地了凡善学思想论坛在嘉善举行。本次论坛以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为主题,三地了凡善学思想的专家学者观点碰撞,掀起崇善向善的新思潮。
不觉间,已是夕阳西下。万丈夕阳笼罩下的纪念馆,愈发显现静谧的大美。这里,刚刚迎来了一批中学生参观者;这里,叮当的风铎声又一次从远古时代飘来,悠远且迷人。(作者:王继达 霍君)
来源:知宝坻